“風投”誤事 陶瓷企業(yè)應慎選戰(zhàn)略伙伴
“風投”是“風險投資”的簡稱,這是近年來互聯(lián)網上最流行的關鍵詞之一。在谷歌搜索中,這個詞的點擊率達一千四百多萬人次,僅次于熱門關鍵詞“毛澤東”??上攵?,如今的中國企業(yè)家都熱衷于追逐風投,甚至把引進風投作為上市前的第一目標。不可否認,許多企業(yè)在引進風投后的確是突飛猛進,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。然而,有一大批企業(yè)在引進風投前企業(yè)很健康,可風投引進后卻很快就倒閉了。這時,投資人在大呼上當的同時,往往會將責任全部推到企業(yè)家身上,而企業(yè)家盡管覺得很委屈,但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。
“風投”并不是當今市場經濟的特有產物,其實,它在中國早已興盛了幾千年。說到風投,其實在過去中國的諸侯爭霸時表現得尤為突出。為了國土擴張、國土防卸、或國家平亂,國與國之間經常會在人、財、物等方面相互合作,《三國演義》中就有許多典型的案例。在這其中,援助國其實就是對被援助國的一種風險投資。
在近代史上,蔣介石與美國的合作也是一個經典的風投案例。1941年,也就是抗戰(zhàn)進行到第4個年頭時,美國這個“大風投”開始盯上蔣介石,由于戰(zhàn)爭的需要,蔣介石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樣,很快就與美國一拍即合,先是情報互換,后來是得到了美國大量的武器裝配。到1948年,美國在蔣介石集團的總投資達數萬億美元。美國所開出的條件是,中國應無條件地走“美利堅合眾國”的國家模式,并成為美國在亞洲地區(qū)的最大戰(zhàn)略伙件。對于急于要解除內憂外患的蔣介石來說,他是無條件地滿口答應。可是在援助到位后,美國政府便派出大批的顧問來到中國,并且大事小事都要插手,這對一貫獨斷專行的蔣介石來說,無疑是一種尊嚴的挑戰(zhàn)。
作為投資人的美國,投資人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。他們看到蔣介石集團在戰(zhàn)場處處失利,國民黨官員奢侈腐敗,而蔣介石除了要錢時會聽話,平時總是說一套做一套。當看到自己的前期投資打了水漂時,美國人便開始左右為難。如果不繼續(xù)追加投資,過去所投資的數萬億美元肯定是收不回來,如果再投資,又怕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復返。于是,美國政府每天都派人盯著蔣介石的財務報表,希望用數字來說話,后來又發(fā)現蔣介石老是做假帳。這樣一來,美國政府徹底對蔣介石集團失望了,蔣介石想要美國再投資也就不可能了。
對于蔣介石來說,他始終想不通的是,美國人既然已經投資數萬億美元,作為合作伙伴,為什么總是不能和自己一條心呢?蔣介石還抱怨,如果不是美國人指手畫腳,他就不會去搞什么聯(lián)合政府;如果不是美國人答應繼續(xù)投資,他就不會如此藐視共產黨;如果不是美國說不能增加新股東,他在重慶談判時對毛澤東的態(tài)度就不會如此強硬;如果不是美國人提出要標準化制度化運作,他的戰(zhàn)爭成本就不會那么高;如果不是美國人不顧中國國情去抬舉李宗仁,桂系的高級將領就不敢違令行事,更不敢公開搞幫派反對自己;如果不是美國人要搞新聞自由,共產黨不可能發(fā)展那么快;如果不是美國人要求多黨執(zhí)政,其他黨派也不會以股東的身份公開干政??傊?,蔣介石認為他的失敗,是美國人幫了倒忙。
從美國政府與蔣介石合作的案例來看,首先是美國政府犯了經驗主義錯誤,從合作一開始,美國政府就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國情(文化),并且對蔣介石集團那種打天下就是為了坐天下,坐天下就是為了吃天下的價值觀不了解,并且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,過低估計了共產黨的實力,從而導致蔣介石在戰(zhàn)略上脫離實際,戰(zhàn)術上處處受制于人,最終以敗走臺灣而告終。當然,蔣介石失敗的關鍵因素還是他自身,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投資人。
志同才可能道合,道不同不相為謀。作為一個企業(yè)家,在尋找合作伙伴時,一定要汲取蔣介石失敗的教訓,千萬不要盲目追逐風投,更不要過分依賴風投。一旦不慎,將會誤人誤己。